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华娱之巨星推手 > 第779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上)

第779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上)(4 / 5)

还并未完全扭转,经过十年的动乱,他急切地想要争取实践与创作的权利,于是便和郑董天联合执导了影片《火娃》和《向导》。

谢非认为,这两部电影是阶级斗争和英雄人物论的产物,其内容与形式与他个人的艺术理想并无太大联系。但《火娃》的失败也让他习得一课,当停机粗剪后,他才发现情节不够,全片长度不到70分钟,需要大幅度的补拍。

谢鉄丽看样片时说:“看来,用胶片写剧本是不行的。”这句话让谢非铭记终生。

1965年,谢非23岁,刚毕业便遭遇“闻革”,最初,他与同辈青年一并以狂热的激情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运动”。直到“闻革”后期,他才猛然醒悟。

十年浩劫结束了,大家认识到不能简单地用阶级概括一切,真实表现复杂而丰富的人性才是艺的要义。谢非也在自我反思,并推出了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影片《我们的田野》。

而《我们的田野》成为当时伤痕与反思的主流艺风潮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有一批对“闻革”进行控诉和反思的电影如《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等)。谢飞的这部“处女作”真诚、抒情,但人物塑造稍弱,而他满溢的理想主义,也使影片温情有余,批判不足。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期,学界、理论界出现了一种化反思热潮。谢非感觉到,不能只以苦情控诉曾经的灾难,而应该从两千年的封建化去求解进步之难与“闻革”之源。影片《湘女萧萧》便是他这一阶段的反思之作。

电影《湘女萧萧》改编自沈崇的名作《萧萧》,故事描写了一位12岁的童养媳受尽苦难,终于熬成婆婆,但又把相同的灾难带给她的下一代的故事。封建化和伦理道德如同一个原地打转的怪圈,制约着故事的每一个人。

“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沈崇的这句话被印了片头,成了题眼。电影也首次出现果.体和“野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