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给襁褓的这个婴孩,取了一个象征“长流不息”的乳名:延河。
小“延河”喝着延河水长大,懵懂迎来了抗战胜利,又在闪烁的记忆碎片里度过了三年的解放战争。
从七岁开始,谢非与供和国都迎来了各自美好的十年。从八一小学、一○一学、北平四,到修习书法、表演戏剧,这位少年逐渐展露出自己的艺天赋,这连老成持重的法学家父亲,也未曾想到。
谢非读北平四时,和同学一起写剧本、演话剧,甚至还男扮女装反串过一把校园话剧《蔡娇》。后来,受爱好收集电影说明书的姐姐影响,谢非迷了电影。
“以后我将看电影的感想,对影片的艺术处理及演员表演作初步的评论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一段理不太通顺的表达。谢非以此语立下“志向”,一头“栽进去了”,坚持从1957年到1962年写了三本厚厚的观影笔记。他平均每月要看十五六部电影,两天看一部,每部都有分析评论。
谢非与谢爵载年龄相差五十多岁,父亲对他更多是精神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身教。谢爵载身担要职,没有太多时间直接过问儿子的职业规划,但他却给予谢非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
其实,选择电影作为终身职业,对于谢非有些阴错阳差。他原本的志愿是去苏联学习俄罗斯的学和历史,翻译和研究俄罗斯小说。然而,这个计划因苏关系恶化而搁浅。
自此,谢非报考了北平电影学院,踏了自己热爱的电影之路。
谢非与新华夏一起成长,他对于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有着清醒认识。一种“供和国情结”渗透在谢非的电影作品里,那是对传统价值规范的坚守,是个体与祖国命运的紧密相连。
1979年底,化部电影局召开全国电影创作会,杨岩晋、薛静的《苦恼人的笑》,藤闻骥、武天明的《生活的颤音》,黄键宗以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