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这种不吉利的文字,要么生气爆改,要么弃之不用。
却没想,陈公弼竟然笑纳了,还一字不改地完全照刻。苏轼突然觉得,自己的拳头砸到了棉花上。
事后,陈公弼对苏轼说,他在文中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当得起“苏贤良”之名。
陈公弼又说,苏轼年少名高,难免恃才傲物。他曾得宰相韩琦的嘱托,要磨砺他的性格。
对于陈公弼的良苦用心,苏轼终能体会。他才刚踏上仕途,就心安理得地接受那样的雅号(不排除有人有“捧杀”的意图),未免狂妄了些。若不得到一些警示、教训,日后必会吃大亏。
苏轼对陈公弼感激莫名,多年后,陈公弼已经过时,苏轼担心这位“人生导师”的事迹无法流传,还写了《陈公弼传》,其中对自己年少轻狂之事不无悔意: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仔细研读完这些资料,郭超仁有一些感悟。
这一次,他学精了,不只翻查了正史,还查阅了其他史料。本来,这也是考古人士的强项,只不过郭超仁自己更重视实践。
接下来,郭超仁又埋首书卷,查起顾华玉的资料。
他叫顾璘,表字华玉。和张居正的交集,发生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
那一年,天资聪颖,从小就被视为神童的张居正,参加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乡试。
本以为,以他的颖悟,举人加身如探囊取物,没曾想,他居然落榜了。
这里面,的确有“内幕”,内幕就是,时为湖广巡抚的顾华玉,不让张居正上榜。
说不郁闷是假的。但张居正也没办法,只能再做考试的准备。
三年后,张居正终于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年轻的举人。
此时,顾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