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少沟通。
梁宽则把先前记在脑子里的干货整理出来,再复制粘贴发给郭超仁。
郭超仁的电脑微信闪了闪,他喝了口茶,点开微信,只见梁宽发过来的是很详细的资料——
在榫卯接合处,空隙要特别小,以便于榫头插/入卯眼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具体表现为“似见亮似不见亮”,就是说榫头插/入一半时,匠人透过卯眼,刚刚能看到榫头的缝隙。
使鳔的时候,要有“两口鳔”的概念。这是说,榫头和榫眼两边都要抹到,而且必须趁鳔热的时候去抹,这么做胶才能更充分地渗进去。
使鳔的工具比较特别,不能用毛笔、刷子,而要用“鳔棍”,这是一藤条,粗细和圆珠笔头差不多。制作“鳔棍”的时候,匠人们先用热水泡开藤尖,再用锤把藤尖砸成毛笔头一样的形状,最后再蘸鱼鳔胶,往卯眼里抹,
在不同的季节,要调出稀稠不同的鱼鳔胶,总的来说,是“冬使稀,夏使稠,春秋两季使将就”。因为冬天寒凉,鳔容易凝固,所以不能浓稠;反过来,夏天热量不易流散,鱼鳔胶就应该浓稠一些;至于春秋二季,稀稠程度要适中,以刚刚能拉出线为宜。
综上所述,“省鳔”的技艺要点为:空隙小、两边抹、趁热抹、用鳔棍、注意季节特点。
(对了,高老师还说,冷却后凝成固体的鱼鳔胶,可以储存起来。后面再使用的时候,要先用温水泡发,再重新熬制,也需要隔水熬三个小时。)
看完资料,郭超仁心生佩服,不由赞道:“匠人们摸索出的这一套,真是厉害。梁师兄归纳得也很好!”
那一头,耿岳在忙着做资料,没听到郭超仁说的话。郭超仁便把资料转发给他,提醒他看。
耿岳看完后,有一个疑问:“我能理解用毛笔、刷子会比较费胶,但为什么被热水泡过、砸过的藤尖,就更好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