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番实验、论证之后,科研团队研发了最有可能实现“非接触打捞”目标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比起单纯地用“巨大沉箱”压底,以实现整体打捞“南海一号”的做法,“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无疑又是一大进步。
因为,它融合了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同时运用了综合监控系统、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等尖端科技。
打捞沉船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早在2022年9月6日就开始了。那一天,“奋力”轮已经到达沉船所在水域,做起了巨型弧形梁的穿梁工作。
巨大的弧形梁共有22根。等到打捞那日,它们将穿过“长江口二号”沉船的底部淤泥,将船体托举上来,进入“奋力”轮的月池。
在穿梁的日子里,考古队员也一直在等待出现一个绝好的打捞时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今科学发达,连农业都可以不用再“靠天吃饭”,但考古行业不行,只要天气、水文条件不符合,工作便很难展开。
观测多日,考古队确认11月21日是打捞的“吉日”,便开始组织最后的工作:11月15日,将第22根弧形梁,也是最后一根弧形梁穿梁到位;20日晚,考古队做好最后的检查工作,核对数据。
21日,天时地利,考古队正式启动打捞工作,多家媒体记者们纷纷到场,翘首以待。
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在“奋力”轮中部月池徐徐上升。
一刹那,沉入江底150余年的清代沙船,终于重见天日,随桅杆、船舱隔板、舱底的上升,所有屏息以待的人,都欢呼雀跃,为这77日的水上作业,更为了数年间的艰辛努力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