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的说,赵佶他看到了历史机遇,但他却没能把握好历史机遇,而且他犯下了许多低级错误:
像御笔埋祸端。
像给了童贯「巡边三策」。
又像政策失民心使燕云地区的胡儿对赵宋王朝很怨恨、重用郭药师这个三姓家奴还让郭药师这个三姓家奴守卫赵宋王朝的边疆、以及给了李存伐宋的把柄等等错误。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错误决策,将赵佶与他的大臣们推向了历史的审判台。
但是——
在赵佶看来,他犯得最大的一个错误,也是让他真正输得一败涂地的还是,他匆匆禅位给赵桓。
当时,赵佶以为这样做,或许乾军就会停止进兵。
可结果证明,赵佶真是想多了。
假如清楚的知道逃去陕西才能保全赵宋王朝以及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的赵佶,不匆匆禅位给愚蠢、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又没有施政经验根本掌控不了赵宋王朝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的赵桓,乾宋之间肯定不可能这么快就分出胜负。
可是,历史的车轮有时候就是在一念之间改变了运行的方向。
赵佶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也不是一个勇于迎接挑战的人,面对李存伐宋的指责,面对朝廷大臣的施压,他匆忙禅位给赵桓,希望自己的儿子给自己善后,他自己则选择了逃避。
而赵桓继位以后,在主战与主和大臣的斗争过程当中,在支持主战与支持主和当中反复横跳,使得赵宋王朝输了个一干二净。
不仅如此,赵桓这个大孝子还全盘否定了联金灭辽收复燕云
十六州的战略决策,将王黼、童贯、蔡攸、粱师成等大臣予以处死,将赵佶软禁于龙德宫中,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件事遂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胜者王侯败者寇。
赵佶将一个历史机遇运作成了一场历史灾难,他应该接受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