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冶金水平太差,很难大规模的,廉价的生产出合格堪用榴弹弹壳……
这是因为榴弹发射的时候,是需要承受极大的膛压的,同时榴弹是空心的,内部需要装足够多的炸药,而这年头用的都是黑火药,想要保证炮弹的威力,装的黑火药可不能太少。
这意味着,弹壳不能太厚,而弹壳不能太厚的话,又需要承受极大的膛压,这就对材料要求非常高了,更别说如果想要榴弹爆炸后形成大量的破片,而不是只靠的冲击破以及那炸成两半的弹壳商人,就需要采取弹壳预制破片。
这些要求结合起来,就导致了普通生铁很难搞得定。
楚军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很简单,楚军的榴弹弹壳直接用钢材生产的。
你说土着也用钢材生产,哪怕只是低碳钢……这材料的来源也不好解决,只能手工锻打的方式来获得原料,这价格可贵了去。
就算有了原料,然后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加工这些钢材?
钢材的加工可不容易。
这些困难都结合起来后,导致了很多土着国家明明知道大楚帝国的榴弹炮,也有样品,但是就是没办法彷制……或者只能少量彷制,根本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并应用于战场上。
军工产品嘛……你得考虑价格!
用熟练工匠花费漫长的时间,手工生产钢制榴弹,先不提质量问题,光是成本就是难以忍受的。
因此这些土着国家们尝试一番后,基本都会放弃,然后转头去搞铁制榴弹……这玩意虽然爆炸后威力不怎么样,有效射程也短,但是好歹在他们的技术范围之内,威力不足也可以通过加大口径来弥补缺点,就和最开始的楚军一样。
楚军在统一战争中前期,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口径臼炮,走的是威力不足口径来凑的路子。
如今这些欧洲国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