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道:“你打算怎么用这些银钱?”
张清清盘算着,“给弟弟买几件衣服,还要外公买一些补品,嗯……大致上就花光了。”
李泰叹息道:“其实用不着你做这些,骊山早就都安排好了。”
几人回到了骊山,现在的骊山已有灯泡了,但灯泡不是很明亮,勉强可以照明,亮度不够,也并不实用。
毕竟谁家都不愿意在家门口装一个闹哄哄的蒸汽发电机。
最后这个灯泡还是装在了火车上,用来给火车夜间行驶,当信号灯也好,用来照明也不错。
因为火车原本就是蒸汽机驱动,在蒸汽机的末端增设一个发电机也是可以的
李泰走入一台正在维修的火车车头。
现在骊山有这样的车头一共五个,这些火车头代表着大唐钢铁工业的巅峰。
也是骊山沉淀多年,这十余年间最得意之作。
三个工匠正在修理着,李泰皱眉看着现在的发电机线圈,电压不稳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工匠们只能提高转速,来掩盖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李泰本不赞同这种方式来欲盖弥彰,眼下也只能这么做了,钨丝的提炼依旧不好,还是有许多杂质。
为了防止灯丝熔断,用了较为粗的钨丝,这种牺牲功耗的做法并不可取。
骊山在精益求精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唉,姐夫时常抱怨铁路造得太慢,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工程工事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工的,希望今年铁路可以铺设到潼关吧。”
骊山的创造力已停滞很长一段时间,而其中诸多的制造也都转移到了技术院,交给后辈去思考种种的技术难题。
李泰身为技术院的院长,时常过问这些技术难题突破的进度。
今天夜里火车又一次开始行驶了,它可以昼夜不间断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