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价格仍然按照传统顶级计算机的传统定为五百银钞。
但是大明朝廷办公电子化的巨大需求和订单推动,让计算机硬件的成本被迅速摊薄了。
前几年入场的大量的民间厂商开始发布他们的各种简单功能性产品。
虽然大部分产品都异常简陋,但是能够实现某种专门的功能,同时成本也确实非常低廉。
产业内的次要的功能性设备的价格直线下降。
双核计算机中的最顶级款式,很快就落到了三百银钞以内。
民间厂商入场之后,散件组装的方式也开始出现。
有人发现,只买“官厂”的处理器、账表、显卡等核心配件,其他功能部件都用民间厂商的“垃圾”。
这样最低只要一百银钞就能搞出“双核神机”。
官厂顶级成品整机的价格也随着继续下跌到了两百银钞附近。
大公十八年
半导体工艺制程提升到四十五纳米。
第二代双核处理器设计完成,频率极限直接跳到了二十亿,计算速度也提升到了每秒两百亿次
四核处理器设计完成,频率同样摸到了二十亿,理论计算速度相比双核翻倍达到了四百亿次。
大明核心城市衙门基本都装上了办公计算机,继续向更大的规模和更低级的部门扩展。
散件组装的价格下探到了一百银钞以内,性能却还随着工艺提升而上升了。
移动通讯网络扩展到所有省城,以及比较富裕的大型府城,手机销量也在持续上升。
大公十九年。
半导体工艺制程提升到三十二纳米。
四核处理器的计算机开始在民间销售,官厂高端整机价格拉到了三百银钞。
而双核机则再次大幅度下跌,官厂高端机也稳不住两百银钞了。
旧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