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全能官神 > 第223章 冲白河的经验

第223章 冲白河的经验(3 / 4)

时有个印象,过了时段之后,谁还记得啊。再说,又不是他们家遭灾。即使,干部家遭了灾,以其工资收入,也可以轻易解决口粮问题,断不至于由此没粮下锅。

但是,就在6月上旬这一天,也即芒种前后,《华夏日报》突然刊出长篇通讯《包产到户与冲白河乡的“帮扶队”》。

在作者署名上,除了三个“天西日报记者”外,还有一个“天西日报通讯员”,而天西日报通讯员后面缀了一个名字:李春莲。

而且《华夏日报》还配了一个评论:《冲白河的经验》。

这个报道一出,立即在叙州和西岭掀起了热议。

“毛啊,包产到户后,原来还可以这样干!”这是很多基层干部的共识。事实上,他们看到那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庄稼受损也只能干瞪眼,哪怕他们下田去帮忙收割,也是帮了东家帮不了西家,最终还是有家庭受损。

但如果由基层政府出面组织干部、劳动力富余人家,却可以有效解决收割中的难处。

而稍稍高层一点的干部,他们则看得更远,特别研究了《冲白河的经验》那篇评论。因为那篇评论提到了:

“包产到户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好政策,深得广大农民朋友拥护。现在的农村,农民朋友们方向有了,干劲有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也回来了,大家都在忙着做好承包地;

但是,包产到户在调动每家每户每个农民兄弟姐妹的积极性时,却也对军烈属、五保户、劳动力困难户等有所忽视,这不是政府的故意忽视,而是一项制度的必然;因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也不可能直接让每个人获益。

那么,在包产到户政策之下,那些军烈属、五保户、劳动力困难户等是不是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多数家庭收获喜悦而自己只能独自流泪呢?显然,天西省西岭县冲白河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