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广东、福建一带后,这些地方的百姓开化了许多。
兴许是由于长期的土地不均,体验过曾经土地不足的苦日子,因此他们往往没有那么认死理。
也正因如此,福建才能在十六年时间里,向外先后迁移了五百多万人。
“琉球府那边现在还招收移民么?”朱慈燃询问着海对面的琉球府,但村官却摇头:
“早在天启八年就已经不收了,现在琉球府有百姓二百九十多万,耕地早就开垦完了,许多人都只能开垦梯田,所以现在琉球府的百姓也在往南州、旧港迁移。”
村官的话倒是让朱慈燃大为意外,毕竟他看过天启一朝的国史,知道当年福建百姓活不下去,所以自家叔父才拿下琉球,移民实边的。
只是他没想到,从天启二年到天启八年,不过六年时间,琉球府的人口就饱和了。
“现在有了蒸汽轮船,许多百姓南下便宜,回来也便宜,便更不抗拒迁移了。”
“其实以下官之见,迁移也是好事,如本村若是只有二百村民,那村民也能过上每日吃一顿肉的生活。”
村官见朱慈燃对这些感兴趣,也不免借机多说了一些话。
其实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人均资源不足。
以后世的生产力,只需要两亩地就能让一个人每天吃肉、吃饱,甚至可以在外贸粮食、肉类的情况下减少为一亩地,半亩地。
但是在这个时代,想要吃饱饭,那南方最少得三亩地,北方最少得四亩地。
想要天天吃肉,那南方最少得七亩地,北方最少得八亩地。
如果还要购买衣物,时不时喝些小酒,那南方最少八亩地,北方最少得十亩。
因此算下来,大明百姓如果想在“衣食”上追上后世人,那大明最少得在人口不变、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开发出最少十三四亿亩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