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四百二十九章 汪中的不忿

第四百二十九章 汪中的不忿(6 / 8)

要想明白汪中的这番话,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经学”。经学严格的说就是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而经书则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泛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具体而言则是专指《十三经》。

话说明末清初的社会剧变,促使学者们开始反思宋元以来的学术弊病,以顾炎武为首的学者痛恨明代浮薄空疏的学风,力求经世致用,秉承“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宗旨,力倡求实的治学精神,讲求“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于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的治学理念,开清初古学之端。

所谓的昆山顾宁人氏,就是顾炎武。对汪中影响最大,他一直所秉持的就是顾炎武的治学精神。

“德清胡朏明氏”和“太原阁百诗氏”分别是指胡渭和阎若璩,这两人对《河图》、《洛书》化及《伪古文尚书》的辨伪,冲击了传统经学所固守的陋说,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为新一代的学术产生开辟了道路。

至于“宣城梅定九氏”和“元和惠定宇氏”就是指梅文鼎和惠栋,这两人精与专,则正代表了清代朴学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清代学术的初步确立。

“休宁戴东原氏”就是大学者戴震,赵新之前在广州遇到王贞仪时讨论的那本《勾股割圆术》就是此人所著。戴震集前人之大成,既精通文字、音韵、测算、典制等考证之学,讲求故训明则义理明,并将此作为通经明道的途径,又重视"明道"的必要性,于晚年致为于义理的探索,不断促成了乾嘉朴学的繁荣。

后世中国人常常讲的国学,其实只是汉学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具体上溯到清代,就叫“朴学”。

汪中的言外之意就是,兰学算个屁!那些倭国所谓的“学者”,在经学大家面前连萤火虫都比不了,上述六人里随便找出一位都能灭了他们。只有秉持正确的治学精神,以经学作为明道的手段,义理通则万法通。

其实汪中对林子平个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