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编户齐民,就成了重中之重。
每十户为一队,百户设百户,此后东城这边,设一千户。
之后,再根据人的年纪、性别,进行不同的区分。
文吏曾长,负责老幼妇孺的事宜,所有的老幼,统统都编在了一起,女子负责缝补,搭建灶台,同时帮衬着洗米熬粥,烧柴。
自然,其中十三岁以下的少年,则由一些人识字的书生带队,搭一些棚子,教授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
这是太平府里的经验。
虽然这种学习十分的低效,而且所学极为粗浅。
可只要你将孩子们聚集起来,哪怕只是教授他们拿着柴棒在地上笔画,对于人心的鼓舞也是极重要的。
人勉强可以吃喝,有了气力之后,却看着远处,那些少年们,跟着人诵读诗词,足以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
正因如此,在远处郎朗的读书声中,负责帮衬着熬粥、烧柴、缝补的妇人们,几乎都定下了心来。
曾长所做的,除了登记,负责孩子的教育,便是妇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外,便是模范营的周虎,他挑选了百来人,又带着几个模范营的校尉,将他们组织一起,发放的只是寻常的木棒,对他们进行操练。
除了操练,就是负责一些简单的治安,或是再挑选一些人,教他们至沿途的官道上巡视,护卫粮道。
这些汉子,每日所吃的粮,都比别人要多一些,而且挑选出来的人,尽都是有婆娘或者是有孩子的。
有孩子在东城这边,供给吃喝,还教授读书,有婆娘安心的在给人缝补。
再加上他们自己也得了锦衣卫的恩惠,此时即便是让他们去较远的地方,承担一些护卫工作,也绝对的放心。
至于其他的壮丁,已被王武进行组织,有的专门负责巡检,有人负责修桥补路,还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