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需要的籽粒作种。这种作法,虽然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计划,但是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也就自然起到一定的改良生物本性的作用,并创造了许多作物品种。
而张好古却是一点都不客气,拉着徐光启弄出来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方式。
连续几年的时间,徐光启倒是培育出了不少新的优良品种,单株选种时间短,效果快,可以大量地做,技术也较易掌握。
不过,除此之外,张好古还是提出了其他的方式。
比如说,杂交法,让水稻和高粱进行杂交。
水稻为什么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呢?不是别的,只是因为水稻长期以来在南方的水田里播种,习惯了这种条件。因而一下于在较冷的陆地上播种,就会死去。
但是这种习惯、这种遗传性也是可以逐渐改变的。
如今的徐光启已经是成功的在永定县的试验田搞出来了大片的水稻,而且产量也是相当的不错,亩产可以达到一百八十斤左右。
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虽然,跟后世动辄四百多公斤到五百多公斤没法比,袁老的杂交水稻更是可以达到一千三百多公斤。
但是,总算是有了进步不是?
除此之外,徐光启还是写了大量的笔记,张好古也让人开始整理成书,成为农业部必须要看的书籍。
同时,张好古也是提出了思路。
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徐光启写的未必就对,你们要学会质疑,但是,在质疑之外,你们要小心一点点的论证,做出成就之后,有赏。
“老徐,你准备去东北?”
张好古的脸上露出了错愕的表情:“怎么就想着去东北了?”
徐光启点点头:“元辅,你还记得,你之前跟我提过在东北种植水稻的事情吗?我想去东北试试种植水稻,若是能成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