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锯,
在前几年也多有出现导演和制片方诉诸法庭的情况。
2011年,《肩上蝶》导演张亮,
因为公映版比电影节放映版少30分钟,实在无法忍受,一怒之下宣布退出影片所有的宣传工作。
在双方拉锯战下,片方最后还是同意,公映版本使用由导演剪辑的120分钟版本,但也干脆利落地放下话来:这部影片会承担更大的票房压力。
当然,
也有不那么幸运的导演。
同年的《假装情侣》,导演刘焚最终就没有争夺到影片的最终剪辑权,在双方因为时长和补拍镜头产生分歧后,刘焚的署名方式是“前期导演”。
当时卷在漩涡中的刘焚说:“到目前为止,华国任何一个电影公司和导演都没有电影的最终剪辑权,只有电影局有。制片方和导演在争那个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的东西。”
这一点,
恰好在几年之后的《浮城谜事》和娄导身上验证了。
在《浮城谜事》上映41天前,娄导突然接到上面的意见,建议修改男主角用锤子连砸十几下杀死拾荒者的镜头。
但是娄导坚决拒绝了这一修改。
后来,虽然影片只用了淡出处理,但娄导仍然放弃了公映版本的导演署名,以此来抗议对导演创作权力的干涉。
由此,
娄导也成为了大陆第一位放弃署名权的导演。
当一部影片的商业化压力极大,导演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就越发地微不足道。
即便是娄导自己,后来也曾公开表示,他之所以能把导演剪辑权坚持在自己手里,是因为他的影片投资回报压力并不大,一旦投资特别大的话,决定权也自然不会落在导演手里。
这点陆晨也是认同。
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不愿意接受国师他们释放的好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