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唯一治本的办法。
现在无论是国产影片的数量,还是现有的排片模式都让烂片比较容易赚到钱。
首先从排片开始说起,
现有影院的排片,只要是大制作,明星整容较强的电影,排片量都很大,无论是否是烂片,而像《路边野餐》之类阵容相对较小,靠口碑撑起来的电影排片量都惨不忍睹。
没办法的事情。
主要还是电影数量太少。
数量少意味着那些大制作的烂片短时间内无法被新的片源替代掉,持续上映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每场的上座率有限,许多烂片也可以凭借着高排片和拉长战线获得高利润。
这也是为什么陆晨要弄什么《导演请就位》,“新星计划”的原因。
导演太少了。
其次是明星效应显着。
对于大部分为了打发时间去电影院坐坐的人来说,选择一部电影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一眼演员阵容列表。
最后是口碑发酵的时间跨度比较长。
在后面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
明星阵容强大的烂片可以在前期获得一种爆炸式的高上座率,赚足第一桶金,而电影的数量太少又给予了烂片充足时间,让长尾效应生效地很彻底。
而对于靠口碑撑起来的电影,模式恰恰相反,前期由于名声不显,上座率相对较低,而等后来口碑起来了之后,集聚的力量还得不到释放就胎死腹中。
于是对于需要赚钱的影院来说,这时候不把星光璀璨的国产烂片排上。
又该怎么排片呢?
而当制片方和影院都尝够了甜头之后,这种模式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然后是在上面已经提到了一句的影片数量,这才是个根本性的问题。
国内的电影市场红红火火。
看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