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有,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一句话,叫做:无恒产者,无恒心。
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这是唯有士人才能做到的。
至于一般的人,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而一旦没有了固定的道德观念,那不管是歪门邪道、不守法纪、还是胡作非为,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
所以要想治理好百姓,光靠开办乡校,以礼义来教化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使封地拥有稳定的环境,还要让治下的民众获得恒定的产业。
现在为了招募民众,赐予他们田地,减轻他们的赋税,看起来似乎付出很多。
可一旦使得民众有了积蓄,那么他们在面对奸邪事务时,就会仔细衡量得失,尽可能克制自己的欲念而不去触犯刑罚禁绝的条目。
而如果没有这些田地,他们每年劳动所获甚至还不足以果腹,那么像是杀人越货这样的事,就会慢慢多起来了。
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子有啊,你记住一句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宰予说了这么多,核心观点只有一个。
那就是,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比无产者的破坏性更大了。
这不止是宰予的个人观点,也是儒家诸子的共同观点。
他们之所以要反复向君王倡导‘仁义’,屡次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为的就是警告他们做的别太过分,要不然小心翻车。
当然,君王们很显然对儒家诸子的观点并不感冒。
比起儒家让他们克制欲望、分利与民的主张,君王们还是更喜欢法家的观点。
法家的一帮‘小机灵鬼’们,虽然也明白横征暴敛会翻车,但他们也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