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天下将附’后,他的兴致一下就被勾起来了。
“此话怎讲呢?”
宰予道:“天道的变化,是没有常数的,只有具备德行的人,才能够得到它。
从前尧的子嗣没有德行,于是他就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的子嗣没有德行,他就把帝位传给了禹。
而到了夏桀时,他没有德行,所以民众就纷纷离开他,归附了施行仁爱的商汤。
商纣没有德行,所以民众又归附了仁爱的文王和武王。
土地、城池、天下,只是眼前的虚妄。
能否施行仁政,赢得民众的归附,才是长久持有它们的保证啊!
王朝的兴盛、衰颓,国家的兴起与灭亡,在天道的眼里不过是一瞬之间。
只要稍有不慎,持有的东西便会被天道所剥夺。
夫子出仕,是为了辅佐国君,帮他守住周公留下的社稷,保卫鲁国历代先君留下的疆土。
所以说,夫子想要在鲁国用礼的方式,去推行仁政,赢得民众的拥护,这又有什么过错呢?”
赵鞅之前对所谓的仁政兴趣缺缺,认为这不过是一帮迂腐儒生妄图恢复上古制度的假象罢了。
可听到这里,他却对宰予口中的仁政产生了兴趣。
“您愿意详细说明什么叫做仁政吗?”
宰予道:“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民众,又都是趋利而避害的。
他们喜欢居住在能带给他们利益的地方,厌恶居住在使他们难以生存的地方。
民众害怕饥饿,就减轻他们的税赋。
民众害怕死亡,就减轻当地的刑罚。
百姓害怕劳顿,就不要频繁更改政令。
如此一来的话,仁政就能够推行了,民众就会前来归附他了。”
赵鞅听完,皱眉犹豫道:“可如果减轻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