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可变机翼设计,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后冷战时代,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usn对于可变翼有着难以理解的执念……
小企业安静了几秒钟,表情苦苦的再次追问,或者说是寻求确认和死心:
“所以,f14这种变后掠翼设计,已经提前被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了吗?
“不可变翼型飞机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扩大了优势范围,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现在的技术,继续放大可变翼的优势啊!”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大型机器人在实战是废物,但是总有人试图通过超级黑科技,让它们获得实战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你有那些超级黑科技,为什么不用到更有效的飞机、坦克上呢?
同理,如果有新的技术可以给可变翼行减重,为什么不用来给不可变翼型减重呢?
双方都用同样技术极限减重之后,带翼盒和驱动结构的可变翼仍然完败。
不过许星辰看着小家伙的表情,就不由得一阵心软,同时自己对于可变翼这种东西,也是有着潜在的喜爱的……
所以短暂的迟疑了几秒钟之后,许星辰稍微改变了一点计划:
“正式新隐身舰载战斗机,仍然是采用常规布局或者配合鸭翼布局,位于最优先研发地位。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设计新战斗机时形成的技术,在f14的基础上研发同样翼型的隐身战斗机。
“也就是类似natf那种形式,不过我们不能主动倾注过多的资源和人力,只能利用闲置的科研资源……”
许星辰的意思是,自己设定好科研方案,放进自动科研槽里面,让它自动去跑,不花费战利品加速,也不用科研人员主导。
这样研发虽然慢,但是终究也是能出东西的。
小企业没有完全没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