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埋葬大清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去

第五百四十七章 去(5 / 6)

当然,毕竟是官老爷嘛,正七品的县官又是一县之长,手里握着一大堆权利摆,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要说一年只拿四十五两白银的俸禄也确实有点儿颤碜,捞几个小钱花花也算是应有之意。

那么问题来了:大清定下的俸禄不够高却又需要官老爷维持住脸面,所以官老爷们需要捞钱,捞钱就只能往百姓的口袋里伸手,百姓被薅光了活不下去就会造反,百姓一造反又会影响到大清的脸面。

这踏马不成死循环了吗?

为了保证大清的脸面,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庸挣一拍他那光溜溜、能当灯光使的脑门子,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养廉银。

最富庶的两江总督一年发放三万两白银做为养廉银,穷一点儿的四川总督一年也有一万三千两,知府的养廉银根据地域一般是一千五百两到三千两之间,知县的养廉银一般是六百两到两千两百两之间,除此之外,还有火耗等其他收入。

地方的官老爷们能拿到这个数儿,朝廷的官员又能拿到什么?

表面上来看,朝廷的官员只能拿到双倍的工资,然而实际上却不止如此,比如说地方官员要办事,就得先拿钱给部院的尚书等其他朝廷官官,其中公开的项目就有“冰敬”、“炭敬”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连清廉的知府干上三年都能有十万两银子,那些不怎么清廉的知府老爷们就更不知道有多少收入了。

朱皇帝又接着说道:“这笔钱是从哪儿来的?包括那些乱七八糟的什么火耗、耗陷,这些又都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是官老爷们自掏腰包,还是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搜刮来的?”

这是明摆着的事儿。

如果需要官老爷们自掏腰包补齐火耗、耗陷,那么带头造反的绝对不会是那些活不下去的普通老百姓,也绝对不会是什么天地会、洪门之类的,更不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