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埋葬大清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去

第五百四十七章 去(4 / 6)

,你们可以去图书馆里查一位名叫“陆世仪”的官员的笔记。”

‘岁漕江南四百万石,而江南则岁出一千四百万石。四百万石未必尽归朝廷,而一千万石常供官、旗及诸色蠹恶之口腹。’

陆世仪的这段话很好理解:大清规定的“漕粮”正式税额是四百万石,但是老百姓们实际要负担的税额却高达一千四百万石,比之定额足足多出了一千万石,三倍于定额!

因为大清上三旗的老爷以及下五旗的奴才们都需要普通百姓养活,而麻子哥那一家子所谓的“皇族”人口以及八旗老爷们的数量又逐年膨胀,需要更多的财力物力供养,这样一来就肯定要多收银子,偏偏麻子哥又玩了一手“永不加赋”,彻底堵死了加赋的路子。

当然,这点小事儿肯定是难不倒我大清的皇帝和官老爷们的——不能加赋就不加赋,直接搞“税外收费”来补窟窿不就行了?

朱皇帝又接着说道:“除了大清时期的赋税之外,伱们应该也听说过一个词儿叫做养廉银吧?”

众所周知,大清官老爷们的俸禄是比较“微薄”的,一个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一年的工资也不过是一百八十两白银,另外加一百八十斛大米,从四品知府的俸禄是一百零五两白银,加一百零五斛大米,等到正七品的知县,俸禄就只有四十五两白银加外四十五斛大米。

真心“微薄”——凡是看过成书于钱聋年间的《红楼梦》的童鞋们应该都知道,书中的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够她家用一年。

以刘姥姥为例:刘姥姥家是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包括刘姥姥、刘姥姥的女儿、女婿、外孙子板儿和外孙女青儿,一家生活在京城边上的农村,女婿的祖上是京官,虽然家道中落但是却也雇有长工,这样一个家庭一年的花销也不过是二十多两银子。

正七品官老爷一年四十五零白银的收入,已经两倍于一个五口之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