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众生,眼中有慈爱,有包容,有怜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不是虚言,凡尘俗世的王朝都是如此,更何况修行界的呢,只会更加残酷,甚至都感受不到变迁与灭亡,看不见真实。
“因有执念,故有苦厄,不得脱身,终要沉沦。”
李昱明悟,堪破执念的这一过程就是在触及‘真’,剥开虚妄照见真实。
因为这个世界,人性的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制造执念,不断的交汇、不断的诞生,永无止尽,更难以挣脱,不知如何散去,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众生皆苦。
这就像是后世所知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我是谁?
解答有很多,可以是名讳性别,甚至是出身与地位,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我’吗?
假如穿梭到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理解名讳性别,更没有出身与地位的定义;那么现在的你,还有什么能表达,又要怎么证明自己是自己呢?
失去了固有的认知,又该如何以正确的形容,合理的组成‘我’呢?
这便是问题所在,虚妄认知构成的‘我’与真实的‘我’,是认知的差距,也是本质的差距,炼假为真,借假修真。
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相关交集或是他人所定的规则来定义自己,但很明显,这些标签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经验化的信息,并不能真切地代表我们自己。
“探寻这些问题的过程,便是了悟真的过程。”
他若有所思,每个人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那如果有大能出手,将一个人的各种信息全部复制去制造一个相同的存在,彼此的标签相同,信息相同,甚至外貌,经历都相同,乃至‘灵’都是一样,那这个时候到底谁才是自己呢?
他们都可以是自己,所以这些经验化的信息代表不了自己,而世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会把这些经验认为是自己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