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有点迷了,两个字的回答而已,至于说那么一大串吗?
这倒是给了智瑶一个提醒,经过翻译的对话不一定正确,或许翻译还会从中作梗,不能轻易给出什么承诺。
会面继续,该谈什么也接着谈,只不过仅能算是初步的接触。
“你等且先学会原国语言,再行谒见。”智瑶说这话时,面容老和蔼了。
蜀国和巴国的使节在一脸茫然中被请了出去。
智瑶看向台狐,吩咐道:“寻来懂得蜀国语与巴国语的人,你亲自领着与两国使节接触。”
台狐也知道今天的接见过于草率了,赶紧应:“诺!”
其实这也是初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所导致。
毕竟,原国有过交流的国家,前来出使的正使起码懂得说“雅语”,没有语言不通的困扰。
既然周王室没了,自然也不需要周室“雅语”的存在,该换成原国的语言。
而智瑶已经在原国做统一发音的普及。这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尽管耗费的时间会很长,做了总比不做好,不是吗?
始皇帝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智瑶不止要追寻始皇帝的脚步,明知道难度还是想要给加上话同音这一条,一代人完不成就下一代人接着做,直至将目标完成。
讲实话,智瑶把秦国灭了,清楚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决不能丢,要不然哪怕原国一度无比强大,还是会遗祸无穷的!
纵观世界历史就知道了,出现过的强盛帝国不少,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独有华夏。这是因为域外没有“大一统”的理念,诸夏的“大一统”理念则是深入人心。
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始皇帝其实是执行者,提出相关理念的人是秦惠文王赢驷,后继一大帮人杰一起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