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知道李彦和关内勋贵子弟向来不合,见他行事从不逾越内卫的职权范围,心中更是满意,起身道:“元芳你来得正好,看看这块屏风,这是朕从太后那里得来的,这上面可都是江淮之地的刺史。”
李彦来到李弘身边, 见他对屏风颇有些爱不释手, 微笑道:“陛下对于漕司的转运使,已有安排了?”
李弘道:“你举荐的狄怀英是大才, 此次江南之乱多亏有他,江南一路的转运使朕属意于他,至于其他各路,元芳可还有如狄怀英般的人才举荐?”
李彦摇头:“依臣之见,狄怀英之才,北斗以南,惟此一人而已,才放心他出马,如这般能臣,臣实在举荐不出其他了。”
李弘有些诧异:“没想到元芳对狄怀英的评价如此之高,那确实是朕贪心了……”
他微微叹息:“但转运使第一批人选的确立,关系到这个司部能否改变地方僵局,实在至关重要,朕欲广招贤才,却又担心那些人还是改变不了地方局势。”
李彦道:“地方吏治在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皇权希望解决的问题,陛下能开漕司,已是明君圣举,不可操之过急。”
李弘有些不甘:“若能有太后辅政,朕就能多安排些得力人手,可她一旦涉政,恐怕就不安于现状了。”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当年李治和武后对待臣子就是这样的。
现在风水轮流转,李弘对于武后也是既想用其才能,又不希望被其干政。
可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
李彦对此并不直接发表意见,反正高太监每天跟他打简报,身边还跟着一个武后克星,关键时刻出动便是。
李弘思索片刻后,又回归案件:“李敬业估计涉案未深,那金仁问又当如何?此前就有一新罗贼子在东都为恶,没想到这皇族质子也不顺服,此国久沐我大唐恩德,理应不是悖逆之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