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其中少数几个兵家学子,才敢稍稍壮起胆子,主动上前,与世子殿下打招呼。
如今天下,百家家争鸣的盛况,早已不复不存。
时下,帝国鼎盛,诸多学说,已难掩万马齐喑的颓势。
唯有上阴学宫,尚还苦苦支撑,大庇天下寒士,为后世留下读书种子。
只可惜,学宫乃是私学,就财力而言,远比不得国子监。
国子监,有帝王公卿倾囊相赠,极为阔绰。
春秋时,学宫尚有豪阀世族资助,如今,一个个朱门高墙,早已变作断壁残垣,愈发拮据落魄了。
故而,除去少数兵家子弟,尚在精研历朝历代战事外,大多数稷上先生,及稷下学士,皆对北凉徐家,天生恶感。
午饭时,徐千秋与二姐徐渭熊,有意避开众人,私下开了个小灶。
徐千秋狼吞虎咽,徐渭熊细嚼慢咽,两人性格,泾渭分明。
徐千秋知晓她吃饭时不爱说话,便自顾自打开书箱,看到几袋子土壤,探手捏了捏,嗅了嗅,皱了皱眉头。
小心翼翼放入嘴中,尝了尝,问道:“这龙砂……是哪座道教洞天福地挖来的?
是龙砂不假,可味道,却差了太多。”
徐千秋少年时,曾与二姐,及龙士姚简,一道去北凉山脉寻龙点穴。
耳濡目染之下,对于风水,也知晓些。
再加之,脑海之中,书籍资料,如瀚海百重波,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徐千秋或许并无这般本事。
但是,基本的辨认,龙脉走势,却能知晓一二。
龙脉所在,开帐过峡,束气入首,结穴而居,这些,皆能掌握。
挖龙砂,与农夫挖冬笋,乃是一个道理。
考验的,无非是经验与窍门罢了。
徐渭熊便是此道大家,若是与胡八一同一时代,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