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在威海,政府官员和农事处的属吏们大力宣扬和推进棉纺织行业的发展,但几年前仍旧饥饿状态的威海移民来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棉花,总觉得不如种植一些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要重要一点。
石板村的村长兼乡兵小队长胡宽蹲在地头,一脸愤懑地看着对面同样蹲在地头的孔祥林,半响不说话。
“老胡,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我总觉得地里种上一半的棉花,心里不踏实。”孔祥林酝酿了好半天才说道:“咱们都是在大明饿过肚子的,那种饿的滋味,你恐怕一辈子也忘不掉吧。我自己的地,就是想要多种些粮食,不好吗?”
“你有四十亩地,除了去年耕种过的要休耕。剩下的三十亩,你全都种粮食,你吃的完吗?就算你把粮食卖给乡里头,能赚几个银钱。”胡宽说道:“你也知道,县里的官员说了,棉花的价格要比粮食高出一截,而且咱们这里的气候也适宜种棉花。到了年底,多卖些银钱,你也可以早点将官府的欠债还了不是?”
“银钱再多,没了粮食一样饿肚子。”孔祥林说道。
“哪会没粮食?”胡宽说道:“听说威远堡和新乡堡那边的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许多,到时候,生产的粮食一船一船的给我们拉来,撑不死你!再说了,我们威海的农田也不都是种了棉花,不是还有一小半种了粮食嘛。”
“那两个地方距离咱们威海如此远,要是被荷兰人给堵在家门口了,粮食运不出来咋办?而且,不是听城里的人说了嘛,下个月会分来许多大明的移民过来,这又多了许多张口要吃饭。……反正,我决定了,我的地里全都种上粮食,哦,还有大豆。”
胡宽有些无奈地看着孔祥林,摇摇头,说道:“那就随你吧。我只是觉得,咱们是一块从淮北过来的,还是一个县里的老乡,大家该互相照应一下。城里的大人们说要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