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识得此法,自然应对尤为谨慎。
一瞬间,心中已有了六七种应对策略,自忖此神通无论是走的阴、阳、刚、柔、曲、直、勇、怯、虚、实、真、幻任意一条道路,哪怕己之智力不足以将其完全破解,也可有早已定下的预备手段,将其接住。
岂料这“五火心苗”,纵到距离利大人十丈处,便要与他所立之神通避障相接的一瞬,却陡然转折。
似乎什么也没有做,就回到了荀申掌心之中。
无用之用。
一种暂时“无用”的手段,是余笔,亦是伏笔。
利大人蓦然心有所感。
修得“自在玄功”之时,他心中对此法也颇为满意;颇为得意。但是现在他却豁然觉得,若是自己走那有进无退的攻杀路子,或许对方便并无余力留下这许多“伏笔”?
那也未必。
但是,这一神通出手,荀申的斗法路径之演变,在利大人心中却是逐渐明晰了。
第一回交手时,荀申神通,尽在虚实之变中,果然与其号称“兵仙人”的一贯风格相吻合。
第二回交手时,荀申似乎有感于缺乏致胜之根本法门,虽然其道术精义犹本与极变之旨,但是其却混炼为一,成一宏大手段,以观山九连,与自己一举分出胜负。
到了今日,平心而论,斗到现在,荀申一切出手,依旧是以正面相接为主,并未动用任何诡诈手段。所以,虽然其压箱底的“观山”神通未出,但是其人气象,却更接近于上回交手中“正道为主”的路子,而非既往的“奇兵幻变”之路。
由偏入正,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轨迹。
但也不完全相同。
虽然这一回荀申并未动用任何诡诈手段,但是那“因明雾沼”也好,忽然回转的火苗也罢,却似乎隐约昭示着他并未放弃机巧致胜之途径。
谁也不敢保证荀申就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