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等手段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控制钱粮。
无论是最老牌的将门府州折氏,还是军队最为庞杂的西军各军头,都必须依靠朝廷的钱粮才能过活。
便是再能打的军队,没了钱粮,都得抓瞎。
而军队一旦能够自筹钱粮,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军队自收自支,自主性更强,战斗力更有保证,可也会渐渐失控。
此举显然有悖于大宋传统,一个不慎就会养出尾大不掉的藩镇。
但现在新宋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军队就无力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眼前这关都过不去了,哪里还能操心以后有的没的?
而且,以同军的彪悍,也只有藩镇化的军队才有足够的战力勉强与其对抗。
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先摆脱了随时都会再次国灭的命运,等新宋与大同真正达成战略均势之后,再考虑削藩收兵权的问题。
赵构此举的效果自不用说,仅仅月余时间,就看到了成果。
折彦质、刘光世在军中素有威望,善得兵心,二人将重点放在收编乱军和溃兵上,基本是将旗一树,应者云集。
韩世忠、李成起于行伍,敢打能打,麾下将士也有股狠劲,这二人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平定以钟相为首的民乱上,平乱、整编、屯田一条龙。
而由唐州率部突围南下的军中新秀张俊也不含糊,其人靠着之前的清野,很是搜刮了一大笔钱财。
在如今的大宋,有钱就有兵,有兵就更有钱,如此滚雪球,势力扩张也相当快。
应该说,大宋从来就不缺能人。
只要皇帝敢放权,很快就能有人为朝廷拉起数万大军。
但这些军队空有庞大的数量,现阶段依然是乌合之众。
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和磨合,以及在不断的战斗中锤炼,战斗力依然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