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从没有打到郾城县,没有强烈的对比,任凭朝廷忽悠的乡野小民就算知道大宋确实不行了,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不行的朝代什么时候会被灭掉。
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谁又能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少代?
契丹人当年那么凶,都打到了开德府,最后不还是与大宋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
这些流民上半年没有追随撤退的同军到大同,之前又眼睁睁地看着官府烧自己房子都不敢反抗,自然不可能在没有彻底逼到绝境的情况下造反。
先是有人提议请赵构起兵,众人响应康王勤王,如此既可以吃上皇粮避免饿死乡野的命运,又能将功赎罪防止日后被朝廷追究。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点不足为人道的小心思。
跟着身份尊崇的康王殿下起兵,普通人奔着不饿死的目标,领头之人却绝对少不了一个头领之职。
若是混得好,什么将军、元帅也不是没有可能。
富贵就在康王的身上,怎么能放走?
可惜,赵构不愿意起兵。
大宋还没有灭亡,其人也没有得到皇帝允许他勤王的诏令,他一个身份尴尬的亲王就这样起兵,与造反何异?
更何况,流民之前杀死王云的狂暴景象还历历在目。
此刻起兵,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不说,还会被这些流民控制从此身不由己。
康王宁死不从,流民不敢对其用强,又担心狠心如狼的知县郭老爷派兵来剿杀自己这帮人,便裹挟着赵构继续向南逃荒。
途中,因为有康王的名头,流民越聚越多,消息逐渐传到了郾城知县郭旭的耳中。
郭知县却没有派兵来追流民,一则是城中兵马本就不多,还不安稳;二则是这个莫名其妙出现在自己治下的康王身份存疑。
之前执行清野令已经将治下百姓给得罪老了,万一流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