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水浒新秩序 > 第五十七章 人才战略

第五十七章 人才战略(2 / 4)

三经新义》,确定以论、策取士的方针。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分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宗泽当年作万言文,实际应判不合格)。

后来旧党当政,因为党争,《三经新义》被取消,科举的内容也随之多次变化。

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赵佶登基以后,大略恢复王安石时的做法,又因为皇帝的个人爱好,增设了画学,并将之正式纳入科举之中,是最早的国家级“艺考”。

很明显,以天下大同为己任的同舟社暂时还没有自己的“经”,自然不用考经义,画学这种用于装点盛世的“艺考”也不是现在该考虑的内容。

而只考策、论的话,书院教授的大量自然学科内容又没法在考试中得到检验,考试内容必然要折中选择。

二是怎么考。

不管哪一朝的科举,都是朝廷通过考试的手段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挑选读书的尖子。

说白了,你读书再厉害,做不了实事,做不了朝廷需要你做的实事,都不是朝廷需要的人才。

尽管绝大部分情况下,读书厉害的人考试通常也厉害,但把读书的能力和做事的本事结合起来,通过考试选拔会做事的人才,才是统治者设计科举制度必须考虑的内容。

大概因为时间尚短,经验还不足,又或许的基数还小,没有形成数量优势,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同舟社通过书院培养了大批中低端技术人才,但培养的管理人才始终很低端。

而未经书院培养的旧行政人才在执行政令中的表现,也不见得比书院出来的“放心”人才更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