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过去,《西厢记》的风潮在文人墨客之间悄然扩散,随着《铡美案》演完最后一场,《西厢记》初登台便引爆了整个京城。
同福茶楼生意越来越好,就连半遮面的那些奔着宋引章去的浊石先生、袁屯田、杜长风之流,也都转投同福茶楼,只为一瞻《西厢记》新章。
赵盼儿借着宋引章的关系搭上张好好这条线,想让她帮忙在教坊的‘恩客’之间推广半遮面的茶果,这才勉强维持现有的生意。
另一边,同福茶楼整日爆满,门外常有客人排队等候,周寂和司藤全然没有另开分店的打算,而是选择和其他茶坊合作,将戏班和评书分出一组,在各店流动演出。
自己吃肉,别人喝汤。
看似将茶客分流出去,实则进一步加强同福茶楼在茶客心中地位,隐隐控制整个京城茶行。
上次斗茶大会,司藤力压半遮面和京城二十七茶坊,可谓出尽风头,所以这次商议合作之事全程由‘司老板’一人出面。
时隔半月,赵盼儿带着孙三娘再次登门,司藤特意命人在二楼布置雅间接待一众茶坊掌柜。
听完司藤所讲的合作方式,孙三娘不禁有些意动,转头看了眼赵盼儿,却见赵盼儿直接拒绝合作。
“盼儿,现在不是赌气的时候,司藤小姐既然答应开放戏班和评书,我们要不答应,客流怕是都被其他茶坊抢了去。”孙三娘拉了下赵盼儿的衣袖,忧心忡忡道。
赵盼儿看着坐在雅室主位,淡然自若的冷艳女子,那种不急不躁不紧不慢的从容自信全程掌控着会谈的节奏,压下心底的不甘,摇头道,“我不是赌气,而是我们真不能与他们合作。”
赵盼儿深知半遮面的经营模式与同福茶楼极为相似。
主营并非茶品果子,而是围绕宋引章这个‘江南第一琵琶手’、‘京城教坊司琵琶色教习’身份。
还有一点不同是,同福茶楼的评书和戏班走的大众路线,茶饮果子与其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