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剩下的,便尽人事,听天命罢。
但既然是考试,无论是何种考题,参与考试之人,就都会有胸有成竹和心有忐忑之分。
随着时间流淌,有一部分心中思绪纷杂、不断揣摩着洛离喜好与意思的学子,废稿写了一页又一页,却始终不敢敲定自己最终的答案。
即使洛离仅仅提出了三题,但其中答案可谓是笼统至极,根本就没有什么确切答案。
所以有些学子抓耳挠腮,面色阴沉不语,就是想要思考到洛离的寓意所在,从而得取高分,一举拔得头筹。
但很可惜,他们完全会错了意。
若仅凭出题者心中的答案,去做出一份制试试卷,那与全凭心中所想而作答出的试卷,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充满了工匠之气,看不出作答之人的胸襟与气魄。
而后者则能叫人见到灵气与雄心,可以根据文章便知其人也。
这,也就是为什么洛离,会去敲定第一题与第三题的原因所在。
第二题有关于草原,是想要筛选出能对整体大局,以及策略有所见解的栋梁之才,用以国用。
此题目也是洛离和诸多重臣商议之后,共同敲定的殿试考题,尚且还算是中规中矩。
但另外两题则不然。
考卷首题,是洛离想要去看看,这些学子们会如何评价和分析自己,这也是最方便最快捷,便能叫洛离认识到这些士子特长的方式。
在他前世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大夏朝里,却还是头一遭,因此也难怪这些士子会有些发懵。
至于末题,与第一题其实同理。
如果说首题,是洛离想要去了解这些殿试士子的话。
那么末题,就是洛离想要看看,这些士子们到底是如何去看待自己的。
他想要看看,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