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佐藤先生一样,或许是太仰赖以本身具备的题材决胜了吧。「上京」这个主题或许很难,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想看到佐藤先生和泷本先生的另一面。另外,我这样说或许是画蛇添足,泷本先生的作品前半段是讲东京都内的事,后半段则移到郊外对吧。我在这部分感觉到了可能性。虽然同样是「上京」,住在市区和住在郊外完全不一样、即使「走向平凡」这点相同,混入市区人群里,和埋没在郊外的简朴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如果能加入「年龄的增长」这个主题,或许能大为增加泷本先生这篇短篇的深度。
最后是西尾先生的作品,我只单纯地觉得写得不错。西尾先生是个能够出自本能地将某种批评的视点内面化加以描述的人,这部作品也是如此。在这部作品中,西尾先生将手机及广播两种题材做对比的描写,并予以整合。手机的电波是直接连接个人与个人之物,代表性的就像新海诚的动画「星之声」开场那一幕,它在所谓的「世界系」想象力中,是非常重要的题材。相较于它,广播的电波则是将个人整合于地区性之物,这部分是佐藤友哉式的题材。西尾先生漂亮地挪用两者,并予以扬弃。我想《浮士德》读者或是网路上写书评的人、以及《yuriika》杂志的西尾维新特辑的读者,会很喜欢这类作品(笑)。一天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虽然如此,不过严格说起来,我觉得这部作品也只是这样。既然有确实处理「上京」这个主题,就这层意义来说没什么好批评的。然而乙一先生的处理方式,深入谈到人性化、社会性的部分,能广泛获得不限于《浮士德》读者的读者。就这点来看,乙一先生的作品比较强。不单单是这次的短篇,不管是《浮士德》也好世界系也好或是其他什么都好,西尾先生的作品给人适合拥有「某一类型想象力」的人阅读,过分极端的印象。当然,那就是西尾先生的厉害之处。不过像本次这种难得的机会,我原本希望西尾先生能展现出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