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儿都没有手软。可见,在家和国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多数官员还是选择了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这说明他们对国家和皇帝还是有信心的。这一点,当时的有识之士看得相当明白。
当初,隋炀帝刚刚从辽东前线回来平叛的时候,曾经迫不及待地问太史令庾质:“玄感其有成乎?”你觉得杨玄感造反会成功吗?
庾质回答说:“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劳,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杨玄感虽然门第很高,但他本人在官僚之中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高。他现在之所以能够发展到这么大的势力,是因为老百姓确实是太困苦、太劳累了,所以才会群起响应他。不过,虽然有老百姓的响应,但现在天下一家的局面还在,所以杨玄感不太容易成功。
这番话的中心意思就是说,杨玄感起兵造反并没有得到官僚队伍的认可。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统治集团内部还比较稳定,想要打败这个政权还是相当困难的。杨玄感只是看到了百姓骚动,就以为可以造反,这其实是误判形势。事实上,当时造反的时机根本不成熟,因此,他选择上策也罢,选择下策也罢,用李密也罢,用韦福嗣也罢,恐怕都难以改变兵败身死的命运,这才是他失败的关键。
如果隋炀帝能够反思这两个问题,他就应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既然杨玄感能够起兵是因为老百姓已经不堪忍受暴政,那么,以后就应该尽可能地施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既然杨玄感失败是因为统治集团依然心向皇帝,那就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对官员推心置腹,凝聚人心,逐步弥合因为杨玄感叛乱引起的内部分裂。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够避免这类事情再度发生。
二、隋炀帝对策
那么,隋炀帝是不是这样考虑的呢?非常遗憾,隋炀帝根本没有这样思考经验教训,也根本没有采取上述两种措施。恰恰相反,他对官员也罢,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