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
那吏说道:“公孙瓒数败於袁本初,其精兵强将如白马义从等多损失惨重,此其一也;公孙瓒自数败以后,如明公所言,倒行逆施,残我幽州害百姓,如今民怨很大,此其二也;幽州士民既已归心明公,从青州,冀州、徐州而来的流民亦对明公感恩戴德,其中不乏健壮勇武之士,招之为兵,足可成为强军,此其三也;乌桓等胡本就对公孙瓒深衔仇恨,如今公孙瓒又数次抢夺明公赏赐给乌桓等胡的盐、布、金银等物,乌桓等胡对他更是恼恨,而乌桓突骑素有能战之名,此其四也;因是,明公何不如先招募忠义之士,编练成军,再檄令乌桓,命他们遣骑相助,然后,以此往伐公孙瓒,以明公挟全幽之民意,击彼数败之残兵,何愁不胜?”
这人却也是对公孙瓒忍无可忍,竟是建议刘虞与公孙瓒开战。
堂中众人听了这话,都往这人看去,说话之人乃是刘虞州府中的从事,名叫鲜於银。
幽州有两个大姓,都是复姓,一个公孙,一个鲜於。
“公孙”也者,来源颇杂,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的高低大小,都喜欢称公,按照周之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继位前称为太子,他们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即称“公孙”,所以这些春秋诸侯国国君的后代就有不少以公孙为姓,这是公孙氏的一个源头;还有一个源流,来自神农氏的一个同母弟,其家世为诸侯,后来就以公孙为姓;再一个源流,是来自黄帝轩辕,轩辕最早就名公孙,故是轩辕黄帝的胄裔中也有一些姓公孙的。
公孙瓒其祖何人?他身在幽州,推断之,可能是春秋战国时幽州此地诸侯国的国君之后。
此且不说,“鲜於”此姓则是源自殷商时期箕子的后裔。
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封箕子於朝鲜,箕子的儿子中有一人,封地在“於邑”,即后来之朝鲜忠清北道清州郡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