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士人们摆脱传统经学束缚的思想解放潮流。——发展至魏晋,乃有玄学之大兴,“竹林七贤”的放荡形骸,固有海内兵乱,朝不保夕之因,究其滥觞,未尝不是对经学革命、对解放束缚之发展致使。
综上四条原因,政治、文化各方面交汇在一起,遂乃有了当今士人“浮华交会”之风的盛行。
浮华交会有其进步、积极的一面,然对一个政权的统治者而言,也有其反动、消极的一面。
如荀贞、曹操等,包括袁绍、张邈等,可以说都是浮华交会的获利者,他们虽俱出自名族、豪家,可名族、豪家的子弟多了去了,正是通过浮华交会得到了好的名声,他们才能更轻易一点地就从众多的名族子弟、各地士人中脱颖而出,进而得到了创基立业的机会,可当他们创基立业之后,浮华交会却又会成为制约他们、以至阻挠他们进一步发展势力的阻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曹操因此而杀掉了不少的“名士”,在他写给孔融的警告信中,他写道“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杀气溢出纸外,事实上,不止曹操杀,刘表在荆州也杀了刘望之,荆州士人由此而“皆自危也”,刘备在蜀中也杀了彭羕、张裕等,杀张裕时,诸葛亮上表为他说情,刘备答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虽是芳兰,可生长在门户中,妨碍进出,也只得除掉,孙策在江东就更不必说了,他族姓不显,远逊刘表等,为稳固政基,更是大杀四方,血流成河。
说到许劭身上,原本历史中,他到徐州时,是陶谦主政,陶谦虽没杀他,对他“礼之甚厚”,可许劭却不能自安,对他的徒众说“陶恭祖不是真的待我好,我不如去之”,遂去了扬州改投刘繇,而当他离开徐州后,陶谦即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可见,陶谦对许劭这等浮华领袖也是存有忌惮的,只是迫於徐州的外压,为不使徐州士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