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通过延英奏对,参与者有宰相、朝官、神策军中尉以及枢密使,翰林学士并无资格。即便从顾问身份而论,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常伴皇帝左右,随时可以就皇帝的垂询发表意见,对重大决策的影响显然要比翰林大得多。
枢密使置于唐代宗在位期间,是唐代宗为分另一大宦官鱼朝恩之权而设。枢密使的主要职责,一是向宰相传宣皇帝旨意,向皇帝进呈宰臣奏状,充当皇帝与宰相的中介。二是草拟内状文书,因而枢密使要干涉朝政,须得利用制度上的缺环,通过中书主书,其人本身并不与宰相构成平等的关系。然经唐代宗、唐德宗二朝,相权被翰林所分,枢密使不必再依附宰相,兼之有宦官统领的神策军做后盾,开始显出独立的政治地位。
综上所述,除了外朝宰相、内朝宦官外,尚有第三股势力,这些人多是因一技之长而被皇帝宠信者,时人称之为“近倖”,唐顺宗时期的王叔文集团便属于此类。
起初,皇帝利用宦官来加强皇权,当宦官自成政治势力,便走向了皇权的对立面,于是,皇帝又想利用近倖集团来对付宦官,这是最省事省力的法子,前面论述过的永贞革新便是此类。
永贞革新很快失败,是因为外朝重臣与内朝宦官联手与其为敌。南衙宰相虽与北司宦官争权,但历经多年后,已达到一种微妙平衡,若是第三方势力介入,势必引发两方的激烈抵抗。唐文宗即位后,因恐惧宦官势力操纵皇帝生杀大权,又厌恶外朝宰相专权,便步上了唐顺宗的老路,信用郑注、李训等人,试图再次利用近倖集团来剪除宦官,是为“甘露之变”。
与永贞革新不同的是,甘露之变不仅彻底失败,还打破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内、外廷平衡的状态。甘露之变后,宦官在唐朝政治中取得了独尊独大的地位,再也难以撼动。唐文宗之后,唐武宗(841—846年在位)、唐宣宗(847—859年在位)、唐懿宗(860—873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