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激荡1980 > 第119章

第119章(2 / 7)

香港作为英联邦成员,进军英联邦市场比大部分非英联邦的国家和地区更加容易。而美国为了补偿对国内贸易禁运对香港造成的损失,又在1953年对其开放了国内市场。这使得香港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可以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经济。

与此同时,欧美等西方国家战后重建的重心,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纺织业等轻工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全球性的大规模转移。

但当时国际流行的思潮却是贸易保护,南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经济重心放在内向发展,对于出口贸易并不积极。

这就给了香港一个极其有利的出口空窗期,香港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比亚洲四小龙中的其他三个地区,分别早了5到15年不等。

亚洲地区与香港一样,从开始就承接了全球产业转移红利的地区,全亚洲除了香港之外就只有日本了。

但是日本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第一轮工业升级转型,工业重心从纺织等轻工业向钢铁、造船、汽车、化工等重工业聚集。

而进入七十年代之后,日本又启动了第二次产业转型,这次发展的核心开始向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冲刺。

而1980年的香港与三十年前相比,却几乎在原地踏步。早在五十年代初,国内南下资本在香港投资的1800家工厂中,超过500人规模的有25家,占比达到了1.4%。

结果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香港非但没能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占比反倒降低了不少。

许多人把香港战后经济的繁荣,归结于英国人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但实际上正是港英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直接导致了香港工业迟迟没法完成升级转型,最后被亚洲四小龙中的其他三个竞争对手逐一超越。

以韩国为例,朴正熙在1963年刚通过政变上台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