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晚清帝国风云3·火烧圆明园 > 杀降

杀降(1 / 3)

杀降者不祥,这句警言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受降如受敌。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出发,人们一直认为杀降属于不仁不义,杀降者也定会受到天道的惩戒。

最广为人知的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因触怒秦王被逼令自尽。白起开始还叫屈,嚷道:“我究竟犯了什么罪过,老天竟会让我落得如此下场?”不过在匆匆回顾了一下过往的所作所为之后,他终于为自己找到了原因,说:“我确实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便自杀了。

李鸿章岂能不知杀降者不祥以及白起的故事,因此听了程学启的话后显得很犹豫。见上司持有顾虑,程学启坚决请求:“某极知杀降不祥,然如不杀此八人,苏城终不可得,我宁负贼,不负朝廷。”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比较现实的,自古至今,即便有杀降不祥一说,但在现实政治和战争的博弈传统中,更多讲求的还是所谓的“势”与“术”,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以利益和胜利为最终目的,在此前提下,坚持不杀降者反而会被说成是妇人之仁的宋襄公。

白起坑杀赵国降卒自然广遭非议,但它却将秦国当时的现实利益推向了最大化——赵国的军事力量遭到根本性削弱,这个关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迅速走向衰弱,与此同时,其余关东诸国也受到极大震慑。

正因为存在这样巨大的现实利益,所以即便白起被杀也不妨碍后来的仿效者纷起云涌,仅仅到了秦末,项羽就成了第二个白起,他直接把二十万秦军降卒给全部活埋了。

要的是眼下风情万种,谁在乎今后波涛汹涌?程学启本身亦为太平军降将,但为了拿到投名状以及染红自己头上的顶子,他在战场上对付太平军,向来比湘淮军的同僚们都狠。如果不杀四王四天将,他就不敢入城,如此则大功必将付之东流,如何能够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