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种期刊一般没什么人看。
可如果是发《自然》、《科学》这类的顶刊,必然会有很多人看到,并去重复实验结果。
假如别人一直重复不出来,就会有同行找你要原始数据,然后你一提供原始数据,同行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数据存在问题,至少没有重复性实验。
最终的结果就会被认为是学术造假,然后被期刊撤稿。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报道,说某某发表在cns顶刊上的文章被撤稿了。
而且,国内也算是这方面的重灾区,尤其是生物方面的。
比如,他们同一个实验,做了十次,拿到了十种结果,然后找到一个比较厉害的结果,发表了出去,还对外声称自己重复了十次实验,拿到了这样的nb结果,再基于这个结果分析了一大堆,讲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
确实是十次实验,只是十次的结果都不同罢了……
数据可能也是真实的,没有修改过的,只是不具备可重复性……
同时,学术造假也是真的。
毕竟发表学术论文的实质,是便于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交流的。
这种无法重复的结果被报道出来,纯粹是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基本上,这种撤稿事件一发生,如果确认是学术造假的话,这位研究者学术生涯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的id会被所有期刊公司拉黑。
相对来说,有机光伏领域,尤其是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结果,还是比较好重复的。
比如许秋开发出来的itic系列材料,组里报道的结果是12%、13%。
放到其他课题组的话,小课题组可能他们因为加工工艺优化的不够好,没办法做的和许秋一样高,但一般也能做到效率10%、11%;
而像龚远江、徐正宏等大课题组,基本上材料到手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