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这段时间观察下来,许秋觉得范文堂还是比较靠谱的,也该给他加加担子了。
虽然在这篇《科学》文章中,不会挂范文堂的名字,但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之后的好处大大的有。
毕竟,许秋这边最不缺的就是实验想法了。
时间过的很快……
终于,到1月19号的时候,经过连续十批器件的奋战。
组里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定格在17.36%!
其中,开路电压1.64伏特,短路电流密度14.35毫安每平方厘米,填充因子73.7%,基本上也达到了数值波动的极限。
说来也巧,这个效率的最高数值,刚好和许秋之前在模拟实验室中初次摸索的结果一致。
另外,十批器件的数据,在去除异常点后,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为17.07%,标准差为0.22%。
这说明结果非常的稳定,数据的可靠性很高,不是那种偶然出现的实验现象。
之所以重复性实验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做实验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导致实验数据发生异常。
就比如,在测试效率的时候,如果无意间把原本0.04平方厘米的面积,错误的输入成为了0.03平方厘米的话,最终得到的效率数值就会提高33.3%。
也就是说,假如原先是12%的效率,因为输入错误,就会变更为16%,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夸张的。
如果这个时候,通过自身重复性实验,或者第三方检测,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但假如既没有做重复性实验,又没有进行第三方检测,研究者也没有注意到数据的异常,或者注意到了异常却假装没有注意到,最终把数据整理成为了文章,发表了出去。
要是发一发sci三四区的小文章,可能还不会被人发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