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之前连发五篇《自然》的曹某,他前面发的四篇《自然》,因为他是mit博士生的身份,所以只是第一作者,而不是通讯作者。
一直到第五篇《自然》,曹某才拿到了一作兼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
这个通讯作者一拿,基本上就表明了这个研究者,已经是比较独立的研究者了。
在学术圈的表现,就是正式剥离了学生的身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和导师平起平坐的存在。
现在,许秋离这一步已经非常的接近了。
当然,前提是他这篇《科学》能够顺利发表。
魏兴思留了一个《科学》文章拷贝后,许秋顺走一瓶巴黎水,告退返回216。
《科学》文章撰写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叠层效率从15.5%冲击到16%以上。
不过,许秋没有立即投入到实验之中,因为他这周四还有一门考试,而且之前他完全没有复习,所以需要准备一下。
周四的考试是开卷的《复合材料》,这门课程虽然在研究生阶段的内容更加深入了,课件也换成了纯英文的课件,但具体内容其实和本科时候大差大差。
许秋估摸着,这门课程本科期间已经学习的部分,占比超过70%,研究生阶段只增加了不到30%的进阶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许秋只给这门课,安排不到一天复习时间的原因。
周四,许秋带着打印好的课件以及制作好的目录,前往考场,开始考试。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许秋本科时的辅导员,于强。
许秋对于强还是比较了解的,对方出具的试题特点就是题量非常大。
这次也不例外,到手一张试卷正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分值的题目。
好在,许秋的应试能力非常强,面对这种情况非常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