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苏联交涉,事情也未必能得到全部解决。
张学良怪蒋介石出尔反尔,关键时候不能出手相助。蒋介石则认为是张学良自己不争气,打仗打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东北内政腐败,用度繁杂,冗员过多,还不如他老子张作霖的北洋政府时期。试问,以这样的见识、性情和水平,又怎能不被日苏所欺凌?
阎锡山所认为的蒋、张北平密谈,其实就是在一些类似问题上进行磋商和协调,与阎锡山没有半点关系,而对于处于这一敏感时刻的张学良来说,产生联阎压蒋的念头也一点不让人感到奇怪。
阎锡山何其老练,见张学良那边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自然也不会把题目点明。他对东北代表说:“汉卿(张学良)如有困难,我一定竭力相助。将来晋奉双方如有结合必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请告汉卿,可以放手做去。”
到反蒋已成公共话题,各方反蒋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连吴佩孚都派人来山西向阎锡山示好的时候,张学良便也选择了向阎锡山靠拢。他派秘书长王树翰来晋进言,说他再也不愿受南京压迫,希望阎锡山能率领国人共同倒蒋。
阎锡山气定神闲地回复道:“我再三考虑,对蒋本人,深感到拥之不足,倒之可惜。就是说,蒋之作风,殊不足以使人拥戴,但因倒他而影响了国家的大好形势,又未免可惜。”
冯玉祥、李宗仁、唐生智、吴佩孚、张学良……不管面对哪一方面派来的反蒋代表,阎锡山翻来覆去的托词,不是“拥之不足,倒之可惜”之类的废话,就是说时机尚不成熟,须看情况再定。
一般人不清楚阎锡山的真实想法,都认为他还是不敢倒蒋,以致坐失良机。
谨慎小心当然是一方面,但阎锡山所谓不成熟的含义,其实主要指的还不是倒蒋。按照他的估计,有了西北军、晋军,再加上总数约为二十万人的各类杂牌军,至少把蒋介石打到长江以南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