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土木的一场仗,将这种平衡打破了。
如今的这位天子,明显是既不打算重用英国公府,也不打算重用成国公府。
他扶植了一个新的国公,用来拉拢团结旧勋臣。
同时,重用杨洪,范广这样的边将,逐步给五军都督府换血,掌控军府和京营的大权。
这相当于,将原本一方独大的局面,给拆分掉了。
丰国公府团结拉拢了不少勋贵,但是始终不能掌控实权,可谓有势无权。
新兴的边将勋臣掌控京营,从边军当中,提拔自己的亲信将领,替换掉关系复杂的勋臣子弟,可谓有权无势。
他们二者相互制衡,形成了一种和仁宣时代截然不同的新局面。
当然,由于英国公府的存在,这种新的制衡关系还不算是稳定,但是,管中窥豹,天子的心思已经可见一斑。
这个时候,就算抛却之前的恩怨,英国公府投过去,能做什么呢?
掌权?不可能。
继续做勋臣的领头人?那让天子辛辛苦苦扶植的丰国公立于何地?
继续支持太上皇,支持东宫的决定,是张軏下的。
虽然还是有点不愿意承认,但是张輗必须说,自己这个三弟,的确在大局观上,比他要认得清楚的多。
当今天子,绝不可能重用英国公府的。
甚至于,掌控着五军都督府的英国公府,天生就得给天子扶持的边将勋臣让路。
更要命的是,一旦这种新的制衡局面形成,之后的天子,也不一定会重用英国公府。
这就是所谓的时移世易。
如果是仁宣时代,英国公府大可退居二线,哪怕丰国公府一家独大又怎样?
待新天子上位,为了制衡他们,一样要重新启用英国公府。
可是,时代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