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出不来。
这样的大供,解放前的大户人家,才摆得起。解放后,特别是饥饿时期以后,就没听说过有摆大供的。
现在的好供就是十碗肉的,每碗不到一斤,有“供肉不过斤”的说法。
一般就是上桌花供,也是十碗。两碗肉,一碗鸡,一条鱼,一碗酥肉,一碗炸面丸子,其余的就用应季的青菜配上。
就这也有好多人家上不起供,拿两块钱给执事的,用主家的供摆一次。
大家听他爷俩这么说,也不拦了。大伙都说:“老二奶奶这叫先苦后甜,走了也风光一回,咱村得有几十年,没见过摆大供的啦。”
个别的人私下里议论:“真不知道老二奶奶咋走的,一家子悄没声的自己换的衣服,这是图安心。”
要不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纸里保不住火,真相早晚有大白的那天。
现在天冷,老人也算高寿,大伙商议,放个长三天,到后天出殡。今天准备好,明天吊孝。
现在国家虽然号召丧事简办,但是人们依然按照习惯放三天,还有长三天和短三天之说。
长三天是从过世到出殡在家里放三天的时间,短三天则是放三个半天。
一般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去世,都会放长三天。年过半百的老人,五十岁成了老年人的标准。
三伏天、三夏和三秋农忙季节,或不到五十岁的人过世,才放短三天。
韩屯这样的小村,村里有红白事,基本上是全村齐上阵,都挺执事的调度。
执事统一安排人去给亲戚送信,韩德库家的亲戚少,都来了也没几家。俩闺女,俩孙女,俩堂孙女,还有儿媳的娘家,就这七家亲戚。该着上供的就俩闺女,其他的亲戚挎个馍篮子。
由于是大办,按规矩就得动孝。“小老妈妈”打开她婆婆的柜,把里面的几块白粗布拿出来,给了“老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