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 第9章 过年的规矩

第9章 过年的规矩(2 / 5)

蒸的馍小,拿了一封果子。

大家光看不算,还得把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一番。精明老实的都小声的说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开口小的,怕人家听见不好意思。要知道,这年代有的人家穷的连亲戚都走不起。

到哪都有缺心眼子的“二杆子货”,常常大呼小叫的咋呼:“快看,那谁谁挎得馍篮子,腚都撅起来啦。”喊得挎馍篮子的人,面红耳赤的低头匆匆走过。

庄稼人平时出门交往的机会不多,过年该走的亲戚必须走一遍,不走就是断亲了。人们通过走亲戚挎得馍篮子,也能大概了解这家人的家庭状况和大致的品行。

这个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结亲交友的范围也小,大部分都在附近的村庄。相邻的村庄,亲戚邻居大体上都认识。

大伙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谁家过得好,谁家过得穷;谁家说事,为人大方;谁家小气,为人不行。各家的情况名声,被人们依据馍篮子给了评定。

因此,各家都非常看重走亲戚的馍篮子。平时再节省,过年的馍篮子也装的实实在在的。谁家没有儿女,落下个差名声,儿女订婚找对象都受影响。

走亲戚的顺序也是有说头的,越是不当紧的亲戚走得越早。家里来了一般亲戚,留礼物都是只留下四个馒头,不留果子。回家添上几个馒头就可以走下一家,最后去自己的至亲家,剩下什么拿什么,没人争竞(计较)多少好歹。

在人们的议论中,悠悠还听到了好多的有关笑话。

话说有一家人非常精明,每年早早地去看望老姑,挎的馍篮子里面盛的是粘豆包,最外面放几个枣花盖住。他姑知道娘家侄子的想法,,每次都偷着给换成白面馍回来。他家再用换回来的馒头走其他亲戚,年年省一篮子馒头。

他姑的儿媳妇慢慢看出了门道,有一年早早的等在村头,看见他就热情的迎上去接过馍篮子,走路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