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想当官的士绅子弟来说,仍然可以通过吏考获得当官的机会。
看起来这种吏考和科举没什么区别,但熟知吏制的李邦华明白其中利弊。科举之路太过艰难,无数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都无法通过这道独木桥。整个大明读书人数百万,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中进士的才三四百人,绝大多数读书人沦为科举的炮灰,这也造成了进士甚至举人非常的地位。
而吏考则不一样,可以由各省自行组织考试,按照官府所缺职位确定录取名额,考中的只是吏职而已。这种考试录取的名额多,考试自然比科举容易很多倍,虽然士绅家庭子弟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普通人家子弟只要读几年书也有考中的机会。至于能不能由吏变成官,就看以后个人的能力和造化了,着实公平的很。特别是对无数普通的读书人来说,更是极大的利好,他们不用再皓首穷经死命读书。
当然这会造成士绅阶层的消失。李邦华能够想象,用不了多少年,整个士绅特权阶层恐怕就不复存在。
“就是以后的选官会非常复杂。”寻思一番之后,李邦华说道。
科举制,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者才能当官,举人功名虽然也有当官的机会,但只能当佐贰官,比如教谕、主薄、县丞之类,很少有能升到朝廷大员。至于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往往只有那些翰林才能充任。
科举考试便把所有官吏分出清浊。通过科举的进士官升迁迅速,没有进士功名的升迁则困难无比,一辈子都只会在八品九品上打转。这种看起来不是很公平,毕竟会考试的未必会做官,考试成绩差的官未必做的差。但是这种科举制度也有优点,就是任命官员简单很多,朝廷吏部不用费心巴力为选官发愁,大部分时候只看考试成绩就行。
而吏考制,考取的只是普通吏员,在村镇或者县府里面做事,一开始做的都是一些杂事,熬功劳熬资历慢慢才能升迁。这种情况下,提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