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美国流行的那道李鸿章杂碎,确切的叫法应该是炒杂碎。
徐拙得到的第二道菜,就是这道炒杂碎。
得到技能之后,徐拙顺带着也把两道菜的来源给了解了一下。
李鸿章杂碎,跟李鸿章一点关系都没有。
炒杂碎是19世纪中叶,珠三角一带的华工带到美国的一种菜式。
虽然这道菜取名为杂碎,但是用的食材却不是动物内脏,而是一些厨房的边角料。
用鸡肉或者猪肉跟这些厨房边角料入锅翻炒,炒出来的那种碎糟糟的菜,就是所谓的炒杂碎。
这道菜中,杂碎两个字要分开理解。
杂,指的是食材杂。
碎,指的是成品碎。
这种小炒因为取材方便,做起来速度快,而且不受食材限制,价格比较低廉,所以在美国很受欢迎。
不仅华工爱吃,连美国人也喜欢。
纽约首家中文报社的主笔王清福,将杂碎描绘成纽约华人的主食,甚至还称其为“中国国菜”。
这当然是个天大的误会。
中餐菜品繁多,往后排一万名也轮不到这道炒杂碎撑场面。
但是白人嘛,就喜欢自以为是。
19世纪末期,总理大臣李鸿章出访美国的时候,美国的媒体一遍又一遍的书写李鸿章吃炒杂碎的情景。
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炒杂碎是白人唯一接受的中餐,所以他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堂堂一国大臣,肯定要天天吃国菜才行的。
而实际上,李鸿章访美的一个星期,没吃过一次炒杂碎。
但是那些媒体却不管这些,硬是把李鸿章跟炒杂碎联系在了一起。
不过这个时候,大多数美国人对于炒杂碎这道菜,还是带着一种调侃的态度。
真正让炒杂碎走近美国人的日常,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