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八年的抗战,我们经历了最初混乱且令人绝望的防御阶段,武汉会战后战争进入了拉锯、胶着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最后又历经了战略反攻阶段,直至胜利。
综合看来,在武汉会战之前,抗战由全面被动的防御抗战,很快扭转成相互胶着的相持战争,即有中国国防计划的缜密、科学,也有日军“下克上”及军部、野战军和外交的重重矛盾形成内耗,使得日军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紊乱等等诸多原因。
按照1935年底开始酝酿的《国民政府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以及该计划修正案,中国以“后退,相持,反攻”的抗日大战略,在抗战最初就已经成熟。
抗战爆发后,国军贯彻的也非常坚定、明确。
按照这个计划,战端开启中国将以重庆为坚决抗日之陪都。
接着国军诱使日军主力逆长江仰攻,靠长江水系消耗日军绝对领先的火力、机动的优势。化解日军由卢沟桥事变后,主力由华北南下、西进,俯冲江淮、川陕,继而走上元蒙灭南宋的战略路线的威胁。
这是工业、物资、战力巨大悬殊现实下,中国能够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选择,直到现在认为这也是唯一有效的选择。
只不过这样的选择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死亡和鲜血,而这期间最重要的便是两场战役——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淞沪会战和配合淞沪主战场的忻口会战,经过国军共同的努力,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主要战略目的基本实现。认为在战略上,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在战略层面上确实是有效抵御和消耗了日军,为中国抗日换取了先机的会战。
在战略层面上,现在回顾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无疑都是中国军队在付出战役惨烈牺牲后,抢得抗战先机的战略胜利。
断章取义,掐断抗战历史,选其局部,由此指责当年抗战重要战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