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略攻势,并非完全就是不顾现实的瞎指挥,而是出于更大层面的考虑。
两辽军事集团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隐然已形成藩镇的局面,明明在军事上被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人打的损兵折将一退再退,反而狮子大开口的索要巨额军费。
这些个军费,到底有多少用在实处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进了辽地将门集团的腰包。
在北京保卫战当中,祖大寿竟敢直接代表关宁军跑路,根本就不怕朝廷的追责,就是因为他早就料到朝廷不敢拿他怎么样,事实上也恰恰如此。
虽然拿下了空降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朝廷却不敢轻易对祖大寿怎么样,甚至不敢动两辽的将门集团,这事让崇祯皇帝异常窝火。
不是他不想动包括祖大寿在内的辽地将门集团,而是不敢。
如果对辽地将门集团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必然引发激烈的动荡,关系到国家根本之事,连崇祯皇帝都深为忌惮。
关宁军在京城保卫战当中肆无忌惮的跑路,已经让崇祯皇帝下定了清洗辽地将门集团的决心,只是现在还不敢下手罢了。
若是宣慰军能从侧翼出击,威胁到后金,情切能够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就会减轻朝廷对辽地将门集团的依赖,清洗工作也就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展开了。
为了维系两辽的军事存在,每年朝廷都要拿出大笔的银钱,更加养肥了尾大不掉的辽地将门集团,甚至还一再加税,逼的各地烽烟四起,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
农民军和辽地军事,这两个大明朝的掘墓人,其实根本就是一回事,全都是因为财政问题引起的,这是一个互为恶行循环的局面。
崇祯皇帝已经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想趁机削减朝廷开支,减少对民间的盘剥。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出现更多的农民军,同时还能减少对辽地军事集